妹妹及妹婿還没到過台南歷史博物館,於是利用中秋節出來走走.
二F{斯土斯民:台灣的故事}這是常設館之前去過了,
這次因為妹妹她們第一次來,所以我們大約繞繞,
走馬看花,因為跟上去看的都一樣.
一樓大廳裡的"時間車站",上次是過年,人超多的而且又有塲次限定時間,
如有要搭乘時間車站要事先看好時間.
我們搭乘"時光之旅火車"回到400年前,車上的服務員會事先廣播請勿拍照
下車後連接地洞及戶外展區,時光旅行(10分鐘)
地底下的秘密
地洞中由下而上可觀察到史前石器、陶片、明清時期瓷器碎片、以及現代人生活用品
天氣晴朗的時候,常可見到斑龜在石塊上曬太陽
來到「自然臺灣」戶外開放空間,在海豚與飛魚的陪伴下,
小朋友可以在這裡看到達悟原住民的拼板舟和涼臺,
聽阿美族太巴塱頭目說故事,到紅樹林裡尋找彈塗魚和招潮蟹,
或是在達悟族穀倉旁傾聽各種鳥類的鳴叫聲…追隨著流水的旅行蹤跡,
探索臺灣特有的生態環境,認識多樣的植物與動物,
體驗原住民的生活智慧,也藉著遊戲探索及各種感官刺激,
激發小朋友了解臺灣豐富的文化與自然環境,進而珍惜、保護這片土地。
兒童廳位於展示教育大樓1樓,涵蓋室內及戶外空間
來自四方: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
地點: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
19世紀後期在臺灣南部傳教,
1891年10月於臺南創立全臺第一所盲人學校-訓瞽堂,
是臺灣盲人教育的先驅者.
奉主之名-外籍傳教士在臺灣
在早期的西方傳教士足跡踏遍全臺,很多人往最偏遠、最貧窮弱勢的地方走,
因為他們的大愛,遠走它鄉,離開最愛的家人,奉獻年輕的歲月在異地.
對很多西方傳教士而言,他們認為的家鄉早已是臺灣了
離鄉「原」夢-移居都市的原住民
1960年代以後,迫於社會的轉型,許多原住民離開原鄉部落,
到都市邊緣地區工作,逐漸聚居形成都市裡的原住民部落。
原住民們離鄉謀生、遷徙漂泊,有人夢碎、有人夢圓.
雖然嫁來異地,但這些家書卻是支持她們在異鄉要堅強,勇敢
跨國牽手-新移民女性
1990年代以後,臺灣出現一群婚姻移民女性,
她們來自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及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,
與臺灣男性牽手組成家庭,「家」有了更多元的意義。
對於「家」的認同,跨越了「國」的範圍,變得更加寬廣.
而且這些新住民在台灣已經越來越多人了,早期的新住民比較無助.
現在政府有很多管道可以讓這些新住民更能適應這個新環境.
介紹完,來自四方: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
它的另一頭是很道地的台灣古早味,讓我們一起從温小時候吧!
「土豆~燒酒螺~」「修理紗窗、紗門~」,聽見這些叫賣聲,
想到走賣於巷弄間的攤販身影?「叫賣臺灣味」特展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攤販為主題,
重溫古、今攤販的歷史滋味。
走賣的小攤子,藏著大學問,不論是販售商品或提供服務,
所有器具都藏進小攤子內,各種形式的攤子也觸動著人們懷舊的情愫.
小攤販也有大堅持,堅持著對品質的要求、對社會的回饋。
看見小販對品質的要求,忽然想到現在一而再的出現黑心商品,
總是聽老一輩長輩說:我們以前那有這種黑心商品,大家都是老老實實的生意人.
不會因為要賺幾毛錢做出違背道德的事,
聽他們這麼說,想想,現在這些商人為了賺大錢,我管它黑不黑心,
反正吃了又不會馬上死,只要口袋錢飽飽就好了,管他死活.
或話那些賣黑心商品的人自己也不敢吃
我們穿梭在攤販間,看到的不只是庶民的活力,更充滿濃厚的臺灣味.
12生肖彈珠台看中那一個生肖,老闆會給幾球芋冰,挖芋冰杓子
這是古早的爆米花,記得小時候聽到"嗶一聲"要趕緊摀住耳朵,
因為爆米花的聲音很大,有時來不及還會嚇一跳
麵茶攤,水壺裝有氣笛,水燒開時會發出聲響
這應該只有在電視古裝劇才看得到吧!
雜貨攤車,看電視裡總演著老闆會搖著搖鼓招徠客人,
補丁花盤,現在的人破了就丟了,應該也没有人在補碗盤了
補碗盤&玉鐲子,環
補鍋、雨傘攤
烤雞蛋糕用具
烤雞蛋糕盒子
台南歷史博物館我去過二次除了展示教育大樓4F
會定期變換不同的展覽之外,大致上,其它的樓層没什麼變化.
對去過的人來說真的很可惜,因為其它樓層都去過多次了,
唯一會去的只有4F才會令人有新鮮感吧!
離開台南歷史博物館我們前往下一個站點:乳牛之家
1.全票80元
2.團體優待票60元(購票人數20人以上團體,內含團體導覽器材租金20元)
3.半票40元(學生、軍警等)
4.家庭票160元:家庭人數4人,至少含2位兒童(6歲以上未滿15歲),且應同時入館
電話:06-3568889